AZD9291无效或者耐药后策略:% c. d* }1 s d0 Y
(1)PD-1/PD-L1免疫治疗(首选) ) L, v! j) c6 K. W6 q% P% r/ ^(2)AZD9291联合MEK抑制剂(比如AZD6244)(体外数据很好,1期人体临床正进行中)7 C3 \; }+ Y8 v+ W9 p u2 }% a
(3)换CO-1686(有几个实例证实有效)! ?7 T3 F4 q; F. B( G
(4)化疗(有效率不高)9 w# |/ V- u2 o. u" B* G8 {3 S http://www.yuaigongw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591
BRAF-突变肺癌患者从黑色素瘤药物治疗获益?* C: J2 q" I9 G7 G: Q, M
欧洲研究人员在ELCC会议上报告提示,很多BRAF基因突变癌症患者会从BRAF抑制剂治疗中获益。医脉通整理如下:4 u. s; V! a( Q* O; v
2 O. C( e: ]. b( c' ^当地时间4月17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欧洲肺癌大会(ELCC)上,一项新学术临床试验的作者们报告称,肺癌患者的一个子集可以从通常用来治疗黑色素瘤的药物中取得重要的临床获益。1 O/ @* {- p p; v1 K4 s: A
. e5 K$ w* g- T2 d# \: `; k0 E+ L$ HOliver Gautschi教授(Lucern Cantonal医院的内科肿瘤学家)提交了这项回顾性EURAF队列研究的结果,其中包括肿瘤携带BRAF基因特异性突变的肺癌患者。该研究是由欧洲肿瘤学家网开展的,没有药企的介入。 ^5 p4 H" i3 w8 d; T( [5 M & q- S: w, h( {" ]) X* `. D: JBRAF突变多见于黑素瘤患者,而且在约2%的肺腺癌患者中可发现,Gautschi解释。一些B-Raf蛋白抑制剂,包括vemurafenib和dabrafenib,已经研发在黑色素瘤患者中使用,然而,目前尚未有针对BRAF突变的肺癌患者的药物获得批准。 : q' t7 A2 M2 i+ u: G5 a* \) J. M0 r- {0 V3 o- [) M
结果显示,肺癌患者中B-Raf抑制剂使用仍然受到局限。“在当前的研究中,我们需要查明在欧洲多少患者于临床试验之外接受B-Raf抑制剂,并且他们的预后怎么样,”Gautschi说。 : z6 p% t" w" j. I. T) {0 q/ ~& n4 g9 W
EURAF研究收集了35例肺癌患者信息,这些患者已经确诊携带BRAF突变基因,并在2012~2014年间接受B-Raf抑制剂治疗。 - e4 y$ o( S0 l$ c8 T ! [- b3 _* V0 J2 J6 K' p! t这些患者中的大多数接受vemurafenib治疗,某些是dabrafenib,1例接受索拉非尼治疗。利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衡量总缓解率,值为53%。总体上,该组的无进展生存期是5个月。 p. d' O# J3 f5 }+ v4 W& E ; |8 Z* W8 ^2 ]/ z% M大多数患者进行过预处理,不符合临床试验入组要求,而以上结果是令人鼓舞的,研究人员说到。虽然该研究项范围小,回顾性研究的本质意味着该分析获益应该慎重对待。 / S& p' b$ a4 L( Z G7 A3 A6 E6 P$ E% x- @5 |
“底线是,临床医生应该确保检验的患者是所谓的肺癌“罕见”致癌突变基因,因为个别患者可能从靶向治疗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Gautschi说。7 Q3 o- o3 n! t' Q; d% n
/ `+ [5 ]7 f' H- k1 _# a% JDavid Planchard教授(法国Gustave Roussy的肺部肿瘤学家)对这项研究结果进行评论,他认为该试验结果证实了B-Raf抑制剂在BRAF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获益。目前该试验也证实这种药物的良好耐受性,且没有新的副作用。Planchard和同事们提报了一项dabrafenib独立的II期研究。& g" p- X! W8 U
. M$ q3 E. D n3 x9 R& D“这个试验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种突变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发生的频率较低。我们对于这类人群的试验很少,”Planchard解释说。“拥有的数据越多,我们就能越好的理解突变检查的重要性,特别是在腺癌中,以及对突变-阳性患者给予B-Raf抑制剂治疗的重要性。”4 t. h8 ?. v: n) M( \( q g
7 I' a( g2 H1 \) P' M图1:肺泡Ⅱ型细胞可能是腺癌和小细胞肺癌共同的起源细胞。 8 `/ q3 q$ W; K* b! A: r 9 L+ i0 K; g1 g$ X( b3 |* m# W1 |: T3 |% u
; ~" Z5 s( A4 A' E# b% p g
图2:假说模型,腺癌转化为小细胞肺癌的分子机制。 / T3 C) ^: a1 F/ t % c. f( e. c9 V5 Z. ]点评:目前来自于临床研究中关于非小细胞肺癌与小细胞肺癌间的转化报道尚少,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如关于EGFR阳性的小细胞肺癌中为什么EGFR会低表达以及非小细胞肺癌中哪一种亚型更易于转化为小细胞肺癌等等,将来随着这些研究的完善,相信开启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时代不再缥缈。; e: v7 U9 z2 ?, b8 s
, y9 ^6 o& c* T" E5 N
文章来源: Oser MG, Niederst MJ, Sequist LV, et al. Transformation from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to small-cell lung cancer: molecular drivers and cells of origin[J]. Lancet Oncol 2015,16(4):e165-e172. * r- ?% s. G! I4 a6 P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bc0a&scene=5#rd